更新日期: 2024年03月12日

【好書推薦】這不是一本讚頌拯救落後非洲的西方英雄故事,而是一位體質人類學者真切的紀錄她在西非做研究時的所見所聞,有文化上的衝突,有無奈,有不理解;還有更多的是人類真摯的情感,與超越種族間的惺惺相惜。

*這篇書評文章的所有照片並非西非馬利,而是我去非洲摩洛哥、撒哈拉的拍攝紀錄,希望能提供一些非洲當地類近的照片供讀者想像,但是摩洛哥還是相較富裕,也與讀者說明。

cynthia decolife 8657

《跳舞骷髏》|內容簡介

/ 讀起來就像西非探險日記 /

作者德特威勒(Katherine Ann Dettwyler)藉由民族誌紀錄下在西非馬利的田野調查,但別把民族誌研究想得太過艱澀難嚼,其實《跳舞骷髏》這本書就像第一人稱視角的探險日記,會把研究說成探險也沒錯,因為作者一開始想研究的,可完全不是這地方,這主題。但與其在學校裡構思出研究問題,倒不如深入未知,實際找出真正接地氣的問題核心!

讓我佩服的是,作者居然帶著他的女兒一同到了西非做田野調查,惡劣的環境一個人已經夠苦了,帶著女兒要操心的事也就更多了。但呼應著他的研究主題:兒童營養及母乳哺育,似乎為人母的身份更能讓他感同身受,貼近母親與他們的孩子。

作者利用她體質人類學家的專業,進入村落,陪著他們一同生活,一同面對如何讓孩子好好活下去的生存問題。對於我們不能理解的女性割禮、父系社會下的女性角色、刻板印象及情感衝擊也做了細膩動人的探討。

cynthia decolife 7764

《跳舞骷髏》|你的孩子還活著嗎?

這句話在夭折率高的馬利是一句可以被理解的問題,與你分享書中幾個記憶深刻的片段。

/ 死亡在馬利是生活的現實 /

作者訪談完一群母親,他們都同樣生了很多孩子,但卻也失去了很多孩子,其中一位母親甚至生了12胎最終只有5個孩子存活,作者痛苦的反問他的田野助理穆薩:「他們怎麼能受得了?」身為馬利人的穆薩冷靜地告訴他「死亡在馬利是生活的現實」,在這裡每個人從小就必須不斷經歷死亡,不能因為孩子的死而毀了自己的生活,尤其在眾人面前展露悲傷並不合宜,因為這樣是冒犯了阿拉的決定,孩子已經與真主同在。

面對死亡課題,不同世界的人都必須用不同的哲理與態度學著放下悲傷。

/ 長不大的孩子很正常 /

在馬利孩子能逃離死亡,順利長大是很困難的事,不說「健康長大」是因為這裡的孩子一點也不健康,他們不只營養不良,甚至是因為營養不良造成了致死疾病。但弔詭的是這些骨瘦如材,像骷髏般的孩子都是在斷奶後的階段,當他們在母奶哺育期時都很肥嫩健康。

探究原因是因為在西非的文化裡,他們覺得為什麼要浪費好的食物給孩子,他們不懂享受食物,有營養的食物就是應該給勞動者及老人,他們才是有生產力及值得尊敬的人。

但更可怕的是,世世代代以來的觀念,讓這裡的孩子各個骨瘦如材,身材嬌小卻有個大肚子,這是常態,因此對當地人來說,「孩子本來就是長這樣子」,人們感受不到這樣的狀態是不健康的,是不「正常」的。

cynthia decolife 8469 3

/ 吃飽不代表吃好 /

而母乳有著孩子所需的營養,同時提供極好的免疫力,因此哺乳階段的孩子總能度過健康階段。但等到弟弟妹妹們出生後,就少了被哺乳的權利,斷奶後就只能自求多福。

作者忍不住問,難道孩子死了這些母親不傷心嗎?怎麼可能不傷心,這些孩子可都是骨肉啊,只是他們少了營養學的知識,文化的禁錮讓他們難以改變,而這些改變卻是可以讓他們不必流淚,不必再和孩子道別。

作者不只做研究,同時也教育他們營養的觀念,很多疾病不用打針吃藥,更不是傳染疾病,就只要吃好一點,營養一點的食物就能治癒,但馬利人不能理解,因為他們早就給孩子「吃飽」了,而生病不就是只要白人包包裡的一顆神藥就能拯救嗎?

看到這裡,也讓我想起三毛,他在西非的日子也是天天有人把他當神醫,只要有任何疾病,找三毛都可以獲得解救,三毛把這些事情寫的荒誕不經,搞笑胡鬧,讓讀者忍不邊看邊笑。但事實上,對許多孩子而言,營養不良造成的疾病可是生死攸關,瓜西奧科兒症 (英語:Kwashiorkor)在台灣又被稱作是「紅孩兒症」,主要是蛋白質嚴重缺乏,食用的食物大多是樹薯等高澱粉,卻缺少營養素及蛋白質。

/ 問題的根源你看見了嗎? /

《跳舞骷髏》這本書的書名同時也是其中一篇的篇章名,講述著某個小鎮的孩子們為了答謝照護計畫組織,跳舞演出,但每個孩子骨瘦如柴,乾枯的四肢只剩關節突兀的銜接,就像骷髏在跳舞。

「我可以清楚數出他們身上每一根肋骨,前胸看見鎖骨和胸骨,後背看見肩胛骨和脊椎,就連臉孔都有如鬼魅,顴骨頂著乾薄的臉皮,顱骨和下顎骨輪廓清晰可見。只有一雙眼睛閃閃發亮,身體不停舞著、跳著,彷彿有用不完的精力。」

《跳舞骷髏》

這些身形有如骷髏般的孩子對比上感謝組織奉獻的慶祝會,讓前來參加活動的作者感到恐懼、憤怒,她不顧禮節的離席,不忍心再看這樣的畫面。

他在文中解釋,他並非質疑或否定那些照護計畫的努力,乾淨水源、疾病防治都很重要,但孩子營養不良卻是一個顯而易見卻被忽視的議題,即使新生兒因為乾淨水源或預防接種而存活下來,等到3-6歲卻往往最終死於營養不良導致的一連串疾病。

在台灣,「飢餓三十」的活動無人不知,喚醒了大家對非洲的重視,但卻也簡化了當地的複雜問題,透過聳動的標題與活動的確成功吸引關注,但卻也很容易簡化成「非洲人都沒東西吃」的刻板印象。飢餓不是唯一的問題,重點是這些孩子吃了什麼,當地人是否能自立自足地取得營養的食物來源,而長年的政治動盪與環境變遷也讓人民一直生活在苦難中。

其實世界展望會的這個活動背後,關注的議題不少,但大多數人認識的並不夠深,也許你可以看看他們的「飢餓三十 Q&A」,可以對人道救援有更完整的理解。

cynthia decolife 8500

/ 無能為力那就嘲弄苦難吧 /

每天一睜開眼面對這些無可奈何的孩子們,作者總不能每天感到憤怒抑鬱,聲嘶力竭的震天呼喊,畢竟這樣的文化可不是一朝一刻就能改變,所以他學著幽默以對,馬利人是樂觀快樂的民族,她會用嘲弄的綽號來面對,也安撫自己內心的無能為力。別對學者太苛刻,畢竟他們也是人,若不帶點小惡來應對,我想一般人的心理素質早就逃回國,搞不好還因為自責而憂鬱難解。

因此這本書雖描述許多馬利的社會議題,但整本書讀起來並不沈重,因為作者幽默的筆觸,總能用文字溫暖以對,畢竟我們看來的苦難,只是他們生活的習慣或日常罷了,常常還覺得作者這個「土巴布*」真是很愛大驚小怪!

*土巴布:“Toubab”、“Toubabou”或“Toubob”,是西非或中非對於歐洲白人的稱呼。

/ 做田野能不能放感情? /

在書中還提到了田野調查萬年討論的視角與立場問題,如果太過深入,投入了情感,甚至習慣了眼前所見,可能就失去客觀立場。但若帶點距離,甚至保留著西方人的文化立場,是否就真能公正客觀?

作者曾提到一個故事,她最好的朋友的弟弟離開人世,在葬禮上他同樣感到極度悲傷,但人類學的身份又告訴他要抽離這份情感,在這千載難逢的文化場域,深入去觀察側寫。他感到矛盾折磨,因為身而為人他應該要悲喜與共,但來馬利最重要的任務是做研究,所以她一直在各種矛盾間尋求平衡的可能。

cynthia decolife 7851

/ 貧窮與生孩子的因果謬誤 /

究竟是:孩子生太多而資源不足,還是因為資源不足才要多生孩子?

在這本書中作者提到了一個西方世界的誤解,認為第三世界國家之所以貧窮和營養不良,是因為人口過剩所導致,所以只要透過節育,限制人口成長,就能減輕貧窮與營養不良的問題。但這樣的假設其實是建立在西方經濟的兩大特色上。

一是財富在西方是向下傳給後代,因此小孩越多家裡收入就越緊,僧多粥少。但第三世界國家,財富是向上走的,因為無論是成人或孩童都要掙錢養家,因此小孩越多,工作的人就越多,自然家庭的收中會增加。

二是西方社會以擁有多少物質來衡量成功與地位,如房子、車子、音響等。但在馬利,男人的成功源自於擁有多少孩子,多子多妻代表著權大勢大,因為他掌控了許多人的生活與忠誠。

這是作者以人類學的觀點來分析,另外我也想分享在「得到」APP中《薛兆豐的經濟學課》正好也探討了類似的問題:「為什麼貧窮的社會,孩子生得多,而較富裕的國家,孩子反而生得少?」經濟學的觀點與作者的看法也很相似。

首先,因為貧窮社會存活率低,多生才能保證存活下來的數量。
再者,和人類學一樣,認為在貧窮社會孩子是勞動力的奉獻。
三,富裕社會裡,父母時間成本更高,無法投入大量成本來照顧那麼多的孩子。
四,在貧窮社會裡,孩子就像儲蓄,可以用來養兒防老。
五,在富裕社會,孩子的質量勝過數量。也就是一但收入提升,你會更希望用心栽培,而不是生了很多孩子,但沒唸書就就開始工作。

也因此若沒有理解馬利的經濟與文化,一味的推行節育是不可行的。

cynthia decolife 8241

《跳舞骷髏》|結語

「離家旅行的人會比足不出戶的人更有智慧。同樣地,認識其他文化讓我們更懂得持續檢視—並更懂得欣賞—我們自己的文化。」

美國人類學家,瑪格麗特・米德

《跳舞骷髏》這本書的精彩不只是認識一個不一樣的世界,同時看見了許多真摯動人的故事,給予我們反思,更讓人懂得珍惜,推薦這本好書與你分享:)

getImage

跳舞骷髏:關於成長、死亡,母親和她們的孩子的民族誌

Dancing Skeletons: Life and Death in West Africa

  • 作者: 凱瑟琳‧安‧德特威勒 
  • 原文作者: Katherine Ann Dettwyler
  • 譯者: 賴盈滿
  • 出版社:左岸文化 

其他好書推薦 >>>

書評《與子偕行》|一本讓人欲罷不能的書,寫景、寫情,寫下無數山與人間的動人故事

書評|《致富心態》要想致富,你需要的是理財前先理心

書評|古老的記憶術,如何像福爾摩斯一樣擁有一座記憶宮殿?《大腦這樣記憶,什麼都學得會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