更新日期: 2024年03月12日
最近看了這本有趣的書,立刻嘗試記憶書中的15樣物品,還真的順利完整背出,學生時代如果學會這個技能,搞不好可以常常考100分(笑)。
與愛因斯坦月球漫步
“Moonwalking with Einstein”其實是這本書原本的英文書名,相較浪漫趣味的英文名,中文書名就顯得非常直白,《大腦這樣記憶,什麼都學得會:精通所有技能的最高學習法,比爾蓋茲、記憶冠軍、高績效人士一生受用的記憶習慣》,也許是希望能夠打中功能性取向的讀者吧。
這本書的作者喬許·福爾(Joshua Foer)是位記者,把大腦科普的內容寫的非常生動有趣,加上他記者追根究底的精神,採訪了許多所謂「聰明人」,例如高IQ、很會記憶等人物,去探討究竟怎麼衡量怎樣才是「最聰明的人」,是IQ分數很高,還是很會記憶?而這些人又是天生聰明還是靠後天努力呢?
記憶宮殿,古老的記憶術
作者發現在記憶大賽裡的人都善用一種稱為「記憶宮殿」(Memory palace, Mind palace)的記憶術,這是一種運用空間及圖像提升記憶的方法,據傳西元前 477 年的希臘詩人西蒙尼德斯曾參加一場宴會,正巧當他離開座位,去門口見信使時,宴會廳坍塌,無一倖免,他運用記憶宮殿,在腦中重新建置宴會空間,幫助搜救人員一一辨識血肉模糊的宴會客人。
這個古老記憶術其實就是透過「聯覺」來記憶,利用一個熟悉的環境空間作為自己的記憶宮殿,設出一條巡視路線,並在路線上依序放置要記憶的品項,以誇張而充滿衝擊感的想像來做連結,透過每一次的巡視來提升記憶。
這讓我立刻想起BBC影集班奈狄克主演的《新世紀福爾摩斯》,在劇裡夏洛克・福爾摩斯在破案時也會進入記憶宮殿進行命案的發生模擬,就像走入現場,以第三人角色觀察案件的發生經過,找尋不易查覺的細節。是一部很精彩的影集,順便也推薦給大家!(閱讀完這本書,我又把4季影集給重看了一次!)
但究竟這個記憶術是不是人人都可以學會呢?
充滿實驗精神的作者,直接獲得美國冠軍來證明
《大腦這樣記憶》除了採訪不少記憶大師外,他也實際自主訓練一年,他的教練是一名來自歐洲的年輕記憶大賽選手,沒想到透過練習一年後,他順利奪得美國記憶大賽冠軍!
雖然這樣的記憶法有其功能,但對於訓練記憶必須非常努力,也就是說,當一個沒有脈絡跟意義的品項,例如數字、撲克牌這類東西,你必須先想像一連串的意象來做連結,我個人覺得有點像是先創建自己獨有的一套密碼字典,再將所看到的符號或文字以自己的密碼做記憶,同時丟到記憶宮殿中,雖不難理解如何操作,但在執行上必須有過人的毅力跟決心,才可能實際去執行。
天才是勤奮的結果,但不該是門生意
在《大腦這樣記憶》書中作者找了不少大腦研究資料,同時採訪許多天才,他發現研究中許多記憶力過人的人,在描述記憶的過程其實也是不自覺的運用了「聯覺」的技法,對他們來說數字充滿顏色。
即便是被媒體吹捧的天才,在受訪時聲稱他在一次癲癇後便擁有過人的記憶力,而非借用任何記憶術,作者委婉地揭露他的過去,發現他也曾參加記憶大賽,已經撤銷的部落格也曾自白努力練習記憶術的過程。而若透過醫學儀器監測記憶大師的大腦,其實與一般人無異,作者想傳遞的,其實就是靠努力,你也可以成為記憶力過人的天才。
我很喜歡作者的原因,是因為他的《大腦這樣記憶》不是站在功利主義要教人如何變聰明,而是透過自身實驗、科學研究、人物採訪,真正去探究人腦的可能性(但他可能不知道他的書,中文名稱被取得這麼功利吧)。他不忌諱地質疑記憶大賽的創始人,同時也是發明「心智圖」的博贊(Buzan),在書中帶著一些對他商業化記憶術或者是信仰化的質疑。
建造一座記憶宮殿不難,但我們有太多外掛大腦了
在古代還沒文字及電腦的時代,所以的智慧都必須用記憶來傳承,但隨著文字及科技發展,所有書籍及記憶體都代替我們的大腦儲存資料,記憶宮殿在現代變得並非那麼必須,但作者提到一個觀念我覺得很棒,他認為應該要先累積知識才能吸收知識,也就是說在大腦創建概念性框架,因為記憶就像一張蜘蛛網,有了網才能捕捉更多新知。
讀到結尾,作者在《大腦這樣記憶》書中説到,要想擁有好記憶,足夠的睡眠是最重要的事。但看看窗外天已亮,時鐘顯示清晨5:20,看來要建造我的記憶宮殿可能要先從睡飽開始才行了。
- 作者: 喬許.弗爾( Joshua Foer)
- 譯者: 謝佩妏
- 出版社:天下雜誌
- 出版日期:2020/12/30
- 博客來79折優惠連結